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党建扶贫 > 正文
    购物车
    0

    党建扶贫"2+1"瑶山脱贫新模式

    信息发布者:王文胜
    2018-07-23 11:48:46   转载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乳源瑶族自治县地处粤北山区,是广东省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和1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山区县,受交通、地理位置、资源等条件制约,我县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总体上也不平衡。全县人口21.3万,其中16万农村人口中就有贫困人口约4万;102个行政村中,贫困村就有68个。为“基本消除绝对贫困,走出一条统筹区域发展,实现协调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的新路子”,乳源县近年来举全县之力狠抓落实,推行了“支部牵引,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党建扶贫“2+1”工作模式,努力把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做成全县的“民心工程”、“富民工程”和“党建工程”。经过一年多来的实践,在各级党组织、党员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贫困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善。全县28013名人均年纯收入不足2500元的贫困人口中,13189人实现稳定脱贫,占贫困总人口的50.6%。国家扶贫办和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了我县党建扶贫的创新做法,认为我县党建扶贫的做法为扶贫开发注入了新的内涵,提升了“双到”工作的意义,体现了扶真贫、真扶贫,一些经验做法在全国面上有推广意义。广东省电视台、南方日报等多家省级主流媒体对我县“党建扶贫”的做法、经验和成效做了大量的报道。

      一、背景动因

      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具体体现。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广东省委十届三次全会通过的《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也明确提出“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做到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加快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乳源开展农村党建扶贫工作的实践证明,只有把党建工作放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局中,放到省委的重点工作来审视和谋划,坚持以党建带扶贫、以扶贫促党建、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促跨越,进一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才能更好地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的基础在农村,农村稳则全国安。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任务,农村的和谐稳定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乳源农业基础差、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城乡差别现象比较突出,农业生产条件差、发展效益低、农民增收难的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开展党建扶贫工作,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把和谐的理念和要求贯穿到农村党建工作中,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构建和谐社会、整合资源抓好“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发挥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帮助农村贫困群众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基本增收致富门路、提高基本素质,千方百计解决农村现有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推进和谐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农村党的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首先体现在领导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能力上。农村党的先进性建设,也要首先体现在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上。乳源是全省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和1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扶贫开发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开展农村党建扶贫工作,就是把农村党的建设工作与扶贫开发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更新观念、强化功能、改进方法、提高能力,围绕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扶贫等重点工作,切实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增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形成抓党建、促扶贫、谋发展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主要做法

      (一)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充分利用党组织的政治优势,推动农村产业的快速发展。群众增收脱贫是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任务,产业是群众增收脱贫的基础。由于受群众观念、素质、地理条件等方面的影响,乳源农村各项产业的发展普遍存在着无组织、无技术、无规模、无销路等问题。为促进各农村产业的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提高产业的经济效益,乳源采取“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推行“产业建支部,品牌闯销路,党员带头富,群众增收入”的工作模式,把支部建在产业链(农民专业合作社)上, 通过发挥党支部资源整合、群众动员、示范带动等职能,将党的政治优势与专业合作社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各产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目前,全县已引进惠州四季绿蔬菜公司、深圳嘉农公司等10家农业龙头企业,组建云兴蔬菜、方武益民生姜等1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所有合作社成立了产业党支部,创立江盛香芋、方武生姜、大峡谷系列笋制品等30个注册品牌, 在全县的平原区、高寒山区、偏远深山区建立了蔬菜、油茶、笋竹、黄烟、李果等5个10万亩农业项目基地,带动了3200多户贫困户从事特色农业项目生产,户均增收4000多元。如大桥镇红云村党支部,在蔬菜产业基础上建立了云兴蔬菜专业合作社,党支部成员不仅自己种菜,还协助公司组织生产,进入到“产、供、销”一条龙的各个环节。当地蔬菜产业规模越来越大,从原来一、二百亩发展到现在的1000多亩。合作社每年有10万元左右的收入,种菜的贫困户也有5000至10000元的收入。通过产业建支部工作模式的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成效明显,全县28013名贫困人口的年人均纯收入从2009年的1597元提高到2010年的2260元,人均增收663元,增幅41.5%,13189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脱贫率达到50.6%。

      (二)搭建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平台,通过支部的“强帮带”,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党支部是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为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乳源树立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的理念,积极探索“强帮带”党建扶贫模式,突出党支部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强帮带作用。着重以“三强”(强班子、强队伍、强机制)为核心,“三帮”(机关支部帮农村支部、支部帮贫困户、党员帮贫困户)为载体,以“三带”(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带动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全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目前,利用村“两委”换届选举契机,选优配强村班子,全县127名村支书、主任的平均年龄从上一届的48岁下降到44.3岁,其中有67名村支书、主任为经济能人,实施了“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选聘了27名大学生到村“两委”担任村支书副书记、主任助理职务,优化了村干部的年龄、知识、技能结构,提高了村班子的战斗力;开展了农村党员“万人轮训”工程,10000多人次接受了2次以上的技能培训,涌现了邓素梅、谢世桥等960名种养致富能手,带动了2500多农户从事专业种养生产;开展了机关党支部与农村党支部、党支部与贫困户、党员与贫困户的互帮互助、结对帮扶活动,82个省、市(东莞市)、县机关党支部与68个贫困村支部结成“友好支部”,7000名机关、农村党员与贫困户对上“亲家”,机关党支部积极帮助贫困村建班子,建队伍,建机制,建产业,建阵地,机关党支部和党员积极为贫困户送党课、送技术、送项目、送文化、送物资、送销路等“六送”活动。通过机关支部、党员与农村支部、党员、贫困户的结对帮扶,充分发挥了机关党支部和党员的资源优势,为农村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强身健体”,为贫困户的脱贫致富解决技术、信息、资金、销路等实际问题,形成了扶贫开发的强大推力。

      (三)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方式,推行村支部“五步工作法”,提高党建扶贫的工作效率。为规范和提高农村支部为群众服务的办事效率,特别是在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要做好群众最为敏感的帮扶项目的确立、实施,帮扶资金的使用、监管等方面工作,必须规范村支部的办事制度。乳源创造性地在村支部中推行了党员群众“提”事、村党支部“理”事、党员大会“议”事、公开承诺“办”事、党员群众“评”事的“双向定责五步工作法”,即村支部提前将本地年度将要开展的如扶贫开发等重大事项告知党员群众,由党员群众提出需要开展的工作事项,村支部收集起意见建议后,召开党员大会对党员群众提出的事项进行商议、表决,最终形成决议,向村民张榜公布决议事项及实施计划,决议事项实施完成后,村支部召开党员群众代表会议,对决议事项的实施情况进行民主评议。在2010年的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68个贫困村支部共决议事项421项,所有事项得到落实,其中已完成387项,促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如大桥镇中冲村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党员群众集中提出了村庄整治、解决食水困难、发展蔬菜产业三项建议,村支部通过召开党员大会商议、与帮扶单位韶关市委办、市水务局沟通协调后,确定了这三个项目为2010年该村扶贫开发主要工作任务,在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投入153万元,对全村115户的住房、道路、排污、绿化等设施进行全面的改造,打造了石灰岩高寒山区新农村“示范点”;架通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结束了村民常年远处挑水喝的历史;村支部引进深圳嘉农公司,组建了富民蔬菜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发展订单蔬菜200亩,户均增收8000元。让群众得到了实惠,村“两委”班子的威信明显提高,在2011年的换届选举中全部高票连任。

      (四)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方法,发挥远程教育资源优势,架通农民创业致富的桥梁。乳源是广东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县,远教网络普及全县115个村(居)委。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各农村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远教网络资源优势,推行了“五到户”的远教扶贫模式,推动了帮扶工作的开展,取得实效。一是观念引导到户。利用网络向广大贫困户宣传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意义,宣传发展形势,宣传创业致富的典型等,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投身干事创业。二是科学谋划到户。利用网络广泛征求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改进思路,完善方案。三是科技传授到户。各地在镇村远教终端接收站点,以远教网络为平台,根据群众的需要,采取专家辅导、观看专题讲座、专题片等形式,举办各类培训班570期,培训群众34500人次,使农村劳力普遍掌握了1-2门致富技能,2000名劳力实现培训转移就业。四是项目牵引到户。以网络为桥梁,推介当地资源,吸引合作,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助农户创业致富。如洛阳镇白竹村回乡创业大学生李志文在远教网络引进了一种新型养鸡模式——微生物发酵床养殖和竹鼠特种养殖,经过一年多的摸索,经济收入达到近6万元,并带动附近10户农户养殖,下一步还将筹划成立竹鼠养殖协会。五是市场联系到户。通过远程教育网搭建农产品信息交流平台,定期向群众提供全市各县及周边城市农产品价格信息,根据农户的需要向社会发布农产品供需信息,如去年游溪镇通过镇、村远教站点发布信息,成功销售香芋2000多吨,实现收入100多万元。

      三、初步成效

      (一)转变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式。通过开展造血型产业扶贫,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和“支部+协会”的工作模式,利用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这个平台,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参与市场竞争,并通过“龙头”公司和农村基层组织的功能整合社会资源,建立资源共享、生产互助、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农村经济发展机制,使农民的生产由分散走向集中,由原始简单走向组织化、产业化和规模化,推动了农村产业集约化发展,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建立了长效机制。据统计,今年,全县专业合作社的种植业规模比2009年同期扩大了17.5%,养殖业规模扩大了15.3%;种养专业村从2009年的7个增加至17个;种养大户从2009年的426户增加至713户。

      (二)推动了农村社会的发展和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通过各级帮扶单位的大力扶持,有效的加快了贫困村和贫困户的脱贫步伐,使一直以来影响我县山区农村发展的瓶颈之一——基础设施薄弱这一问题得到不断有效的解决。如为增加贫困村的集体收入,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决定为东坪镇龙溪村委会购买一个400千瓦的水电站,可为村集体每年增加近40万元的收入目前,全县115个村(居)委实现公路硬底化和办公楼房化;1082个自然村通机耕路率达89%;43%的农村危房得到改造;4260亩耕地的灌溉条件得到改善;建成了21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全县80条不适宜居住村庄中有35条村正在做规划或实施搬迁。农村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提高了党员群众的致富能力。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广大农村党员和群众大多掌握了1—2门致富技能,全县涌现出种烟、种菜、种果、养猪、养鱼等种养能手670名,比2009年翻了一番。群众的思想观念正在逐渐转变,“脱贫致富是等不来的,关键在于知难而进;脱贫致富是靠不来的,关键在于艰苦创业;脱贫致富是要不来的,关键在于自力更生”成为了山区群众的共识,广大群众自觉开荒山、种果树,艰苦创业,自我脱贫,群众勤劳致富的积极性不断高涨,脱贫致富的信心更加坚定。村风民风进一步改善,农村的社会治安案件比2009年同期减少了17%,文明乡风遍及各地。

      (四)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通过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不断加强。村“两委”班子尤其是支委一班人的谋事、干事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两年来,共有53个村支部谋划、组织、落实农村通路、通水、整村搬迁等重大事项116宗。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得到优化,经济能人、青年党员、妇女党员的比例分别比2009年提高了5%,9%,4%。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全县6000名农村党员中,461名党员成了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3450名党员参与了与贫困户的“一对一”帮扶活动,140多名优秀农村党员受到各级党委的表彰,445名在扶贫开发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农村青年党员列为村“两委”换届的后备人选。村党支部和农村党员成为了扶贫开发工作中的堡垒和旗帜。

      (五)促进了党建扶贫长效机制的建立。我们结合乳源的实际,在扶贫开发工作过程中对推动工作的一些做法以制度的形式进行提升,逐步建立了党建扶贫开发的长效机制。如建立了“产业建支部、品牌闯销路、党员带头富、群众增收入”的党建与扶贫相融互进的工作机制;以机关支部与村支部联动、村支部与贫困户联动、机关党员与贫困户联动、农村党员与贫困户联动、大户与贫困户联动、贫困户与贫困户联动为主要内容的“六联动”帮扶工作机制;建立了领导包村、干部包户的扶贫开发领导干部包干负责制;设立了每年100万元的政府贴息基金;推行了以记民情、记民忧、记帮扶、记考勤为主要内容的驻村干部“暖心”手记工作制度;建立了月总结月计划、季度交流会工作制度;建立了“季度小考、半年中考、年末大考”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纳入有错无为问责和行政效能监察范围,为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